2020年《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印发,吹响了全省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号角。2021年吉林省实施两大工程打造全国“大肉库”,更加增强了扶余市发展肉牛产业,构建秸秆饲料产业集群,推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干劲与热情。扶余市以质量兴牧、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转化增值秸秆废弃物,大力推动秸秆养牛,助力全市肉牛产业增速发展。2021年末,该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3.9万头,其中存栏7.8万头,出栏6.1万头。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肉牛存栏7.7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0.9万头、增长13.2%,出栏2万头,存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74户、较上年同期增加7户、增长10%。政策推动,干部群众养牛热情高帮扶养殖户、扶持肉牛产业,扶余一直在思考,且付诸行动,抓细抓实抓好。科学规划,合力推进。立足本地实际,该市科学制定《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乡镇“十四五”期间肉牛发展任务分解表》,明确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计划2022年全市肉牛发展到15.2万头、2023年发展到17万头、2024年发展到19.5万头、2025年发展到21.7万头。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肉牛发展工作专班具体负责肉牛产业推进,持续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由肉牛养殖领域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养牛大户组成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养殖指导和技术推广,切实为肉牛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真金白银,精准支持。扶余市“十四五”期间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四条政策措施,统筹兼顾,提质增效,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每年设立4000万元肉牛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和发展肉牛相关产业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对肉牛养殖企业从国外新引进符合标准的基础母牛,规模10至50头的按照每头20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从省外新引进基础母牛见犊的,规模10至50头的按照每头5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补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鼓励利用一般草原、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从事肉牛养殖。支持肉牛良种推广,养殖企业(场户)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每成功受孕1头牛且落地见犊为养牛户(企业)补助500元,单个主体补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对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公牛站、肉牛核心育种场,每个补贴30万元。优先鼓励乡镇政府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导建设养殖小区,组织养殖户“退户入区”、集中饲养。对成龄母牛存栏50头或育肥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圈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给予奖励资金10万元;对成龄母牛存栏100头或育肥牛存栏200头以上的、圈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给予奖励资金20万元,以此类推,最高奖励100万元。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牛舍500平方米以上、成龄母牛存栏50头或育肥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奖励10万元;牛舍700平方米以上、成龄母牛存栏100头或育肥牛存栏150头以上的,奖励20万元;牛舍900平方米以上、成龄母牛存栏120头或育肥牛存栏200头以上的,奖励30万元;牛舍1000平方米以上、成龄母牛存栏140头或育肥牛存栏250头以上的,奖励40万元。肉牛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建设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给予5万元补助。对落户扶余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同时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该市利用农牧民补助奖励资金,对2021年度新改(扩)建肉牛规模养殖场给予支持,共发放补贴资金120万元;利用“粮改饲”和秸秆饲料化补助政策,支持养殖场户收贮秸秆发酵饲料、制作干饲料等,2021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90余万元。对接银企,优质服务。推进肉牛养殖保险政策落实,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开展肉牛养殖圈舍、肉牛活体贷款。实施“政银保担”联动支牧,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活体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业务,目前已累计为养殖户发放贷款7880万元,落实肉牛养殖保险政策,参保肉牛达8000多头。项目拉动,全产业链养殖模式新“过去家里养牛,都是房前屋后养,粗放式管理。现在村里统一规划土地,建集中养殖小区,采取种养循环新模式,不仅环境好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望着牛舍里膘肥体壮的母牛和幼牛,弓棚子镇双胜村农民马洪喜高兴地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正好利用了当地玉米秸秆和花生秧多的资源优势,且百姓入股分红,收入逐年增加。据马洪喜介绍,这个养牛场还要继续加盖牛舍,到2025年可达到500头牛养殖规模。聚焦推动一批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引进孵化一批大项目,该市全面实施项目拉动战略,肉牛发展工作专班包保领导和部门干部现场办公,重点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以政府主导、具备较好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或特色产业优势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在全市按规模发展区、产能拓展区、综合产业园区进行布局,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由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组成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基地”的肉牛养殖新模式。对肉牛养殖企业研发的新品种,市里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研发经费50万元。鼓励域内外资金投资兴建肉牛交易市场或开展线上网络交易平台,在市场准入、用地、审批手续办理等环节上,开辟绿色通道。对新建或改扩建容积在300—500立方米的单体砖混青黄贮窖进行补贴,每立方米贮窖补助30元。为引进肉牛项目做出招商贡献的个人,也将根据实际投资额度获得相应支持和奖励。扶余市谋划包装十二大产业链,肉牛和畜禽产业是其中之一。这一产业专班重点谋划了把投资8.8亿元的扶余市2万头基础母牛暨10万头育肥牛养殖一体化项目、投资8亿元的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投资5亿元的扶余市现代肉牛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3亿元的扶余市鼎浩公司肉牛养殖项目等。该市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了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增收链拓宽,构筑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22年,全市已有7个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肉牛养殖项目陆续开工,申请国家专项债3.8亿元,重点打造3个肉牛产业园区。位于三井子镇的现代肉牛产业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4亿元,其中申请专项债1.1亿元,一期项目现在已经开工建设。目前,该镇已有6个村加入肉牛养殖联合社入驻产业园,注入资金总额387万元,入社群众42户,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100余头。预计今年年底,引进1000头基础母牛。位于长春岭镇代家村的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项目总投资2.2亿元,其中申请专项债1.7亿元,计划新建牛舍22栋,粪污处理车间3000平。这个园区三产定位分别是肉牛标准化养殖、粪污标准化处理和肉牛养殖专业技能培训,为长春岭镇及周边县市肉牛养殖户、提供标准化牛舍,规范行业生产标准,提高牛肉附加值,为域内养殖产业提供动力和支撑,实现产业技术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配置与整合,帮助完善区域内肉牛全产业链。位于新万发镇的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37亿元,计划申请专项债1亿元。园区建成后,将助力扶余市全面完善“饲料作物种植—新品种培育研发—肉牛繁育—养殖—新品种培育研发—饲料加工—防疫体系—市场销售—屠宰加工—消费市场”的全产业链条建设,逐步形成以黄牛产业为主体的低碳循环高效生态经济体系,为扶余市企业发展、百姓致富和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见效快“我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肉牛产业发展。”扶余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规模化经营。同时,支持肉牛养殖示范村、示范乡(镇)建设,整村整乡(镇)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和良种繁育,推广家庭经营养殖增效模式,促进种养结合、自繁自育、扩群增量,带动群众养牛增收。永平乡成立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个联合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肉牛产业,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这个乡与安格斯牛(吉林)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三年1万头养殖规模订单,“化整为零”推动散户代养,养殖户“借鸡生蛋”,零资金投入,零风险增收。该乡计划今年年底肉牛养殖总量达到2000头。陶赖昭镇李家村养牛场,在确保养殖户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合作社统一购入基础母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集中放养、统一销售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解决了社员在购销、繁育(肥)、管理、技术指导等环节的难题,为社员提供“一条龙”式的统一经营服务。这个养牛场建设牛棚25栋、草料间25个、大型储粪池1个、储尿池15个、小型产房25个,打机井9眼,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28人,生产有机肥2000吨,改造农田30公顷。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60万元。突出联农带农,共享产业发展收益。扶余市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建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联农带农的有效模式。各乡镇通过实施村支部领办创办肉牛养殖合作社,活化了民间资本、政策资金。通过“保底价+市场价分红”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带农增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签订购销合同,指导合作社和农户按照技术要求建设种养基地,提供生产资料,到期按照合同要求收购,促进农户与企业互利共赢。通过“企业+农户”转移就业型联结模式带农增收。各龙头企业加工环节长期聘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获取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踏上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肉牛产业发展新路,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借助牛劲儿,勇于争先的扶余,向“农头工尾”“牛头肉尾”长远目标更进一步,强势引领带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